English

“孔雀”缘何飞回山窝窝

1999-06-1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青松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我有话说

九十年代初中期,与闽粤相邻的江西省会昌县教育界人才流失情况严重。当时,全县有220多名优秀教师飞往福建、广东等沿海地区谋职,占全县教师总数的10.42%,给该县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。

然而,近一两年来,飞走的“孔雀”纷纷“还巢”,回到了老区家乡教学的一线岗位。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飞回山旮旯,安心家乡教育事业?

会昌县是老区贫困县,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一些乡镇教师工资曾朝不保夕,这是教师离开山区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对此,该县从1995年开始就实行乡镇长领导责任制,优先确保教师工资的发放。今年元旦起,该县又对乡镇教师的工资实行“乡管县统筹”的办法,由县财政统筹调度,一杆子到底,直接到乡镇银行营业所或信用社代发教师工资的专户上,有效地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发放。目前,会昌县教师职工有2190人,人均工资在每月400元左右,其中的教师工龄、享受基础工资10%的教师补贴为教师所特有,工资水准已高于本地机关干部的水平。待遇提高了,离开的教师自然愿意回到家乡来。

安居才能乐业,这也是会昌县稳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几年来,县、乡两级采取多种措施,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。在县城,会昌一中、会昌职校、会昌小学等已分别建成了教师新村,成套率达63%,名列全省县城前列。一批乡镇也纷纷建设教师住宅区,如西江镇去年即在圩镇黄金地段辟出园丁街,兴建教师楼,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。

家乡教育条件改善、教师福利待遇提高,是“孔雀”飞回山窝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但是,当你走近他们的心灵,便可发现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都有一颗“献身教育事业、振兴家乡经济”的雄心。一批当年外出谋职的教师,通过几年的磨炼和心灵的撞击,从沿海地区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中,感悟到家乡的贫困在于教育的落后,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返回家乡。会昌县第一中学的彭雪萍老师1994年去了广州市,先后在富豪私立学校等校任教,收入颇丰。她走后,会昌一中的英语教学少了一根顶梁柱。身在异乡的她,耳边经常响起家乡急迫的呼唤。经过一段在外的工作实践和心灵碰撞后,彭雪萍放弃了在广州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,回到家乡。她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的教法施教,深受学生喜爱。

为了让这批年轻教师扎根山区,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中的“永久牌”主力军,会昌县引进激励机制,为教师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。对业绩突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,破格晋升、提拔。全县大部分学校实行了“校长负责制、结构工资制、教职工聘任制”的“三制”改革,打破平均分配,谁工作努力,贡献大,谁就收入高。在县城中学,月工资收入在800至1000元的教师已不是少数。

如今,会昌县一批昔日改行的教师也纷纷要求返回教师岗位,一大批高中毕业生把报考师范院校当作自己的首选志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